• 你的位置:ob欧宝官网体育app下载 > 新闻动态 >

  • 斯大林本打算撤离莫斯科,可目睹城内惨状后,他决定留下来
    发布日期:2025-10-11 15:13    点击次数:149

    斯大林能够成为举世公认的铁腕领导人,关键在于他总能在危急时刻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决断力。1941年深秋,当纳粹德国的铁蹄逼近莫斯科时,斯大林在克里姆林宫召开紧急会议,宣布了一个震撼人心的决定:苏联政府机关、重要工业设施将整体搬迁至1100公里外的古比雪夫(现萨马拉)。这个决定意味着苏联高层已对首都防御持悲观态度。据解密档案显示,在接下来的75天里,近800名政府官员携家带口陆续撤离。但令人意外的是,斯大林本人却与贝利亚、米高扬等核心领导集体选择留守,成为莫斯科最后的定海神针。

    在决定自己是否撤离的关键时刻,斯大林独自站在月台上凝视着待发的专列,沉默地抽完一支烟后,最终做出了留守的决定。这个选择绝非一时冲动——他深知如果最高领导人撤离,不仅会重创苏联军民的抗战信心,更会动摇整个反法西斯同盟的士气。事实上,苏联政府早已制定了详尽的撤退方案,连流亡政府的筹建工作都已就绪。但斯大林清醒地认识到,这样的撤退将彻底摧毁苏维埃政权的根基。

    10月15日清晨,苏联政府颁布第801号决议,要求最高苏维埃、总参谋部等核心机构立即转移。这个规模空前的搬迁计划甚至包括列宁遗体的保护和外国使团的安置。内务人民委员部承担了最艰巨的任务:既要维持秩序,又要执行焦土政策。贝利亚的留守任务尤为残酷——在最后关头炸毁包括莫斯科地铁在内的所有重要设施。命令下达次日,这座被誉为地下宫殿的地铁系统首次停运,工兵部队已就位待命。

    展开剩余61%

    撤离消息如同惊雷般在莫斯科炸开。此前基辅战役的惨败已让城市笼罩在绝望中,如今官员们的大规模撤离更印证了政府要逃跑的传言。10月16日,恐慌的市民如潮水般涌向车站,整座城市陷入混乱。为争夺交通工具,人们不惜大打出手;工厂工人发现领导失踪后,愤怒地砸毁办公室;街头抢劫横行,妇女儿童成为暴徒的主要目标。

    战地记者维尔日比茨基在日记中写道:最令人心寒的是,面对暴乱,执勤警察竟无动于衷。三天后,苏联政府不得不宣布莫斯科进入戒严状态,授权警察可当场处置暴乱分子。这项铁腕政策意外地恢复了秩序——市民们从政府的强硬态度中重新看到了希望。

    然而在克里姆林宫内部,悲观情绪仍在蔓延。高层甚至秘密筹划在印度建立流亡政府,内务部也在城中潜伏特种部队准备游击战。但斯大林比谁都清楚:一旦他离开莫斯科,即便政府机构得以保全,苏维埃政权的威信也将土崩瓦解。对他这样依靠个人权威统治的领袖而言,这无异于政治自杀。

    1941年11月7日,斯大林做出了更惊人的决定——在炮火中举行十月革命阅兵。尽管仪式被迫缩短流程,受阅部队直接开赴前线,但这个充满象征意义的举动极大鼓舞了士气。后来公开的影像资料虽然是补拍的,但那份视死如归的勇气真实存在。

    这段黑暗岁月也暴露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在秩序崩溃的莫斯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主宰着街头。斯大林明白,若非他坐镇红场,整个苏联可能就此分崩离析。正是这种清醒认知,让他的留守决定既是政治智慧的体现,也是独裁者维护权威的必然选择。

    发布于:天津市